他畫出最精美的設計圖,卻拿到最低分:追求成績的表象下,我們往往忘記這件事(獨立評論 劉孝儀)
前陣子看見大學教授在臉書上分享了這個連結,並寫下「英國七年,在學習上對我最大的啟發正是文中所說的:『如何思考』」
大學畢業、進入職場,轉眼間也過了五年,對於思考迴路的「理解」比學生時期清晰很多,
而直到讀了劉孝儀老師(以下簡稱劉老師)的文章後,才真正放過自己。
我的大學教授貼文是這樣寫著:
「英國七年,在學習上對我最大的啟發正是文中所說的:『如何思考』;這也成了自己在大學教書的核心想法,並以此到他校進行教學演示。但近幾年,卻越來越常聽到自己被大學生評為上課繞圈圈、沒有重點。是環境改變,還是世代落差?
ps 以上是借題發揮的牢騷+抱怨文無誤。」
教授詼諧幽默的結尾不禁令人莞爾,思緒瞬間被拉回六年前的課堂上,當時我眼中的她認真、幽默、氣場強大,但也是不斷在繞圈圈呢!
後來才發現,這是在必修課程半強迫下所進行的「思考訓練」,而這短短幾年的訓練使我日後在職場獲益良多,
她教我要全面了解一件事再決定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看法,而非人云亦云,
或許這聽起來有些籠統,那時我們剛好遇到太陽花學運,一夜之間眾多學子北上聲援,
隔天一早就是這位教授的課,她說:「今天為了學運沒來上課的人都會被記曠課,除非你能完整解釋出這件事的背景、訴求以及清楚知道自己在聲援什麼,那我就准假讓你們去」,課堂上一片靜默;
教授沒有企圖影響我們對學運的看法,而是不斷強調要多看客觀的資訊,全盤了解後再來闡述自己的立場;
從那之後,我極少透過不夠全面的「懶人包」來了解一件事,當我無法判斷得到的資訊是否客觀時,我會閱讀多方的觀點再思考他們之間的關聯,
如果現在的我回去聽教授的課,肯定還是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一頭霧水,但絕對能細細品味「思考迴路」的連結、發展,
所以,教授被大學生評為上課繞圈圈、沒有重點,我不認為背後原因是環境改變或世代落差,
就僅僅只是那個時期的我們慧根不足。
進入職場後,我漸漸發現面對問題時,我的思考模式是:從不同面向、跳躍式的找到論點(或不同解法),再將這些論點交錯做連結,找出最佳解。
有時同事會和我討論業務上遇到的問題,希望取得一個客觀看法,通常我會反問她六、七個問題來了解狀況,從不同立場去分析,再一一連結或推翻,
擁有完整資訊的交流常常能發現原先的盲點,甚至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但這讓我遇到在劉老師文章中提到的問題:無法「直接」切入要點回答問題。
我總覺得自己的思考太跳躍,很難用三言兩語去解釋我的邏輯,看起來就是把「直接」的問題弄得很「發散」,
儘管最後都能解決問題,我還是過不去自認「沒效率」的這關,
我甚至開始思考如何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路徑才能快速切入要點回答問題。
直到讀了劉老師的文章:
「剛開始跟歐美同學合作時,往往訝異於他們那種發散、發問的思考方式,我也曾經覺得那既無效率又浪費時間,不斷離題發想,或是必須兜很大一圈才找到我早已提出的答案。在遇到簡單題目時,這的確是個大缺點。」*
這段話直接、粗暴的戳中了我最在意的點,這就是我的問題!
原來我一直歸咎到自己思路過於跳躍的問題,甚至存在於東西方差異中。
「這些人習慣追著老師問:『我應該這樣做嗎?我可以這樣做嗎?』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沒有信心,迫切地需要評分者點頭,替他們的想法背書。」*
我們所受的教育,使我們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而評價的好壞又更侷限於分數的高低,
小時候我們嘗試不同事物時,總會找個(對自己來說的)權威者尋求認同,
這在無形中漸漸限制了我們的思考模式:必須在框架下快速找出答案來取得肯定。
面對偶爾冒出來的特別想法,也多半選擇忽視,轉而追逐會被肯定的答案,
但在現實層面,解決問題不是比誰google得快,比誰能最快速的喊出標準答案,
「隨著尺度的擴大,當牽涉層面越來越廣且交錯複雜時,全面性的理性分析和推論,反而是解決問題強而有理的後盾。」*
當我盲目的檢討自己的思考模式、追求效率時,我忽略了現實問題的複雜關係,
「全面性的理性分析和推論是解決問題強而有理的後盾」,這句話讓我立即放下心中的疙瘩,
特別是「強而有理」這四個字,深深擊中我的腦袋,肯定我的思路是理性的、是有所根據的,
在解決問題的層面上,強而「有理」比強而「有力」更能說服人、更能深入的處理問題。
「增加自己的廣度,才能讓素養更豐富」*
劉老師認為閱讀可以訓練我們的思考模式,這也是我在進入職場幾年後不斷提醒自己的事,
現在的搜尋引擎很強大,我們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快速獲取大量資訊,
而這些資訊有沒有辦法轉換成知識進入我們的腦袋瓜、增加自己的廣度,就取決於個人了,
即便無法輕易跳脫原有的框架,內化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有更全面的見解,更有系統的處理問題。
無論是什麼主題,大量的寫作練習就能越寫越清晰,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
我督促著自己不要放棄這裡的寫作,回頭看看初期電視劇觀後感的文章,不難發現自己的進步!
大量的閱讀也絕對能提升自己,讓我們一起拿起書本,什麼類型都好,用心感受文字的力量吧!
最後,這篇純屬小女子有感而發,不知所云,希望教授不會看到(笑)。
*引用自劉孝儀(2020.07.07)。獨立評論-他畫出最精美的設計圖,卻拿到最低分:追求成績的表象下,我們往往忘記這件事。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59/article/9649?fbclid=IwAR22RbTOY9iD3OzYIB1Ig2MiK8SwbrKrWucu4yLFa8GBWC1CT7a5sgol5xI
—————引用、轉貼或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引用自網路之資料均註明出處,其著作權皆屬原著作者所有,如未註明出處或原著作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來信告知。===